新银河是诚信为本,市场在变,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...
一、基本信息
姓 名:邓仕槐
性 别: 男
出生年月:1968-10
籍贯 :四川达县
最高学位: 博士
硕/博导: 博导
职 称:教授
教学课程:环境评价
办公电话:
电子邮件:
二、学习和工作经历
1988.09-1992.06四川农业大学农化系土壤与植物营养专业 大学本科;
1992.07-2001.12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环境保护系 助教、讲师;
2002.01-2007.12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副教授;
2008.01-2014.12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教授;
2015.01-现在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学院 教授。
其中:
1997.09-2000.06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在职攻读土壤学专业硕士;
2003.09-2007.01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在职攻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;
2007.01至今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、副会长;
2010.01-2013.03四川省第八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;
2013.03至今四川省第十批学术技术带头人。
三、教学科研及成果
邓仕槐 博士,教授,博导,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。现任四川农业大学环境学院院长、四川省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、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主任、四川省农业环境工程省重点实验室主任、四川省环境学会副会长、中国环境学会理事。
邓仕槐教授主要承担环境工程学、环境科学、环境生态工程专业本科生《环境评价》和研究生《环境评价技术》的教学工作。获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、四川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1项;主编教材2部,参编教材2部,自编教材1部。
在科研方面,先后主持和主研了国家科技部社会科学基金、自然科学基金、星火科技计划项目、国家“十一五”攻关项目、国家“十二五”支撑计划,四川省科技厅公益性公关项目、科技支撑项目,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,主持了四川、重庆等省(市、区)资源调查与利用研究、生态环境调查及评估等课题近40项;主持完成的《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》成果获201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,主研的《四川主要农区面源污染控制与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》获201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;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,其中已授权专利12项;出版专著2部;在《 of 》、《》、《 》、《 》、《环境工程学报》、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》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真人百家家乐app,其中SCI收录30篇、SSCI检索3篇,EI检索论文35篇。
真人百家家乐app,愿您夜夜笙歌,祝我们的祖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
我国每100人中不到13人具备环境与健康素养
生态环境部最近发布的中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,我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较低,仅为12.5%真人百家家乐app,即平均每100个15—69岁的居民中,只有不足13人具备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、知识和技能。很多人高度关注环境与健康问题,但局限于表面认知,知识储备、理性认识还不足。
上图:江苏省扬州市文汇街道金林社区开展垃圾分类暑期公益小课堂,志愿者为小朋友们讲解垃圾分类知识。(孟德龙/摄)
不同群体之间,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差异明显
环境与健康素养,是指人们获取并理解环境与健康基本知识,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对常见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做出正确判断,采取行动保护环境、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。
“你知道六五环境日么?”“你知道可以通过12369热线举报污染环境违法行为吗?”“你会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吗?”…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中心工程师陈昱介绍,这次调查覆盖15个省(区、市)的90个县区,选取15—69岁常住居民4万多人进行问卷调查。调查结果表明,我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12.5%,即平均每100个15—69岁的居民中,只有不足13人具备基本的环境与健康素养。
不同群体之间,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差异明显。其中,城市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居民,分别为16.9%和8.1%;男性居民高于女性,分别为13.9%和10.9%;20—29岁人群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最高,为18.3%。在城乡、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人群中,素养水平均随文化程度增高而明显升高。
“从分类素养看,我国居民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素养,分别为25.3%、5.8%和25.4%。”陈昱表示,基本知识素养水平远低于基本理念和基本技能,科学知识素养水平低的问题尤为突出。
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工程师朱忠军表示,居民普遍了解环境对健康的重要性,认同保护环境、维护健康的个体责任,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率接近80%,不过居民对环境暴露和环境健康风险等基本科学概念,比如哪些绿色消费行为可以减少环境污染、哪些措施可以维护自身健康等,了解不足,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率低于30%。欠缺正确有效举报和投诉的基本技能,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率仅10%左右。
《健康中国行动》确立目标:2030年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要达到25%以上
“保护生态环境、维护公众身体健康,既需要政府重视,也需要每个公民身体力行。动员公众力量来保护生态环境、维护身体健康,是最具普惠性、最有效率的措施。”朱忠军说,而且,公众普遍掌握关于环境与健康的基础科学知识,有利于化解邻避效应等环境有关社会问题。系统普及相关理念、知识和技能,开展素养提升工作非常必要。
根据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—2030)》的目标,2022年和2030年,我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,要分别达到15%及以上和25%及以上。
如何进一步提升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?
“环境与健康素养是个新领域,围绕环境与健康话题,必须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、做好沟通对话。”朱忠军表示,基本理念需要进一步筑牢,比如,对“良好的环境是生存的基础、健康的保障”等问题的正确回答率较高,但仍有近20%的受访对象不能正确认识环境与健康的基本关系。
“在各年龄段人群中,15—19岁居民基本知识分类素养水平最低,仅2.2%。”朱忠军说,这一人群绝大多数为在校青少年,不能忽视青少年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,应加强其对风险、暴露等基础科学概念和知识的理解,牢固树立保护环境、维护健康的理念。
农村居民的环境与健康素养水平较低,对各项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也显著低于城市居民。“这与人群受教育程度、经济发展水平、对环境问题关注度、宣传普及覆盖程度等有关。”朱忠军表示,开展素养提升工作,应努力走进乡村、深入乡村。
“此外,需要结合常见热点问题,采取公众易于理解、接受和参与的方式,加强环境健康风险沟通,引导理性认识风险因素、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。”朱忠军说。
生态环境部组织中国环境科学学会,起草了《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提升行动方案(2020—2022年)》,提出了“建立素养提升工作体系”“加强素养科普能力建设”“传播普及知识、行为和技能”等7项行动。这一方案现已印发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组织实施。
(人民日报中央厨房·蓝蓝天工作室 寇江泽)
真人百家家乐app,愿您夜夜笙歌,祝我们的祖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